辦過四千場葬禮 一個送行者的告白
書名:死,打碎我們,還是打開我們?/作者:卡利伯.懷爾德/出版社:商業周刊
葬儀社既是住家也是遊戲場,辦過近四千場葬禮、看過數千具遺體、罹患重度憂鬱症……,卡利伯.懷爾德(Caleb Wilde)特殊的家庭背景,讓他從小就面對死亡,卻也質疑死亡。一次葬禮中休克送醫後,讓他開始在個人部落格書寫一個個令人動容的人生告別式,時而引人深思,時而踩踏禁忌底線,坦率不諱的揭露了殯葬業與人性的真實面,最高紀錄每天平均八萬人次瀏覽,獲《時代》雜誌評選「非讀不可部落格」!
我父母的結合,可說是殯葬業版的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。母親從小目睹外公的工作,很清楚殯葬業的壓力之大,誓言絕對不當禮儀師,也不要嫁給殯葬業的人。但造化弄人,母親最後嫁入娘家的競爭對手、位於鄰鎮的懷爾德葬儀社。
我父親是懷爾德葬儀社第五代傳人,母親如果也投身家族事業,就是布朗家族的第四代禮儀師。這意味著,我在父親家族是第六代禮儀師,在母親家算是第五代。我身上流著合計九代的殯葬業血液,應可自稱血統純正的禮儀師。就我所知,像我這樣的人,只有我一個。
從小到大,在自家經營的葬儀社裡,公私總是不分。我小時候最喜歡跟表兄弟姊妹在展示棺材的房間玩捉迷藏。棺材可不便宜,一口「普通松木棺材」,價格就跟一輛二手機車差不多。我們在鍍鋅的鋼製、木製棺材之間穿梭,鬼鬼祟祟尋找藏身之地,還得注意不能碰到棺材,以免在拋光的表面留下小小的指紋。我們會躲在棺材底下跟後面,但絕對不會躲在裡面。這是唯一的規則。
祖父祖母和外公外婆的葬儀社都兼作住家。家族聚會跟定期的週日探親都在家裡舉辦,所以對我來說,看見遺體猶如家常便飯。在布朗葬儀社看見遺體的機會比較多,因為外公外婆住在葬儀社的一樓。他們的餐廳與客廳都有多重用途。只要移動椅子,餐廳與客廳就能從哀悼死者的弔唁室,變成家人歡慶節日的空間。同樣的空間,前一個小時還充滿淚水,下一個小時就充滿孩子們的笑聲與外婆做的美味佳餚。
小孩子與死亡如此接近,聽起來很奇怪,甚至有點嚇人,但在我的童年裡,死亡的確是一種尋常的存在,也讓我對「生命的短暫」特別敏感。屬於孩子的那種無憂無慮、世界由我做主的感覺,我從來不曾有過;生命終有盡頭,這樣的想法倒是常常縈繞心頭。夜裡躺在床上,我想的不是成為職棒選手或擁有一輛藍寶堅尼經典跑車,而是自己的死亡,包括我何時會死、怎麼死,以及死後會發生什麼事。
在生命中的某些時刻,我們都將面對死亡。重點不是我們會不會被死亡、臨終與難逃一死的事實擊垮,而是這些必然,將如何擊垮我們?我們會被死亡打開,還是打碎?
面對艱難時刻,死亡的激越,足以砸碎固定、井然有序的生活,卻也可能打開一個人的心,知道如何面對人生無常。一顆被打開的心,一顆承受過痛苦與折磨的心,知道如何「仁慈待人」,因為你遇見的每個人都在打一場你毫不知情的仗。
天堂,會出現在喪禮上
好友唐尼喪禮那天,將近三百人走進教堂,瞻仰遺容。教堂前排有兩個小女孩,一個金髮、一個棕髮,兩人都差不多七歲。這時,棕髮女孩瓷娃娃般的臉龐流下淚珠。她們不知道我正在偷看她們,我應該是現場唯一在觀察她們的人,因為所有的大人都擠在棺材旁了。
金髮女孩起身,走到第二排座位,打開一個陳舊的菲利斯(Phillies)雪茄盒,這個雪茄盒是她的小手提包。她打開盒蓋,從她事先摺好放進盒內的一疊面紙裡抽出一張,然後趕緊跑回來,為表情悲悽的朋友拭淚。
這一刻,我情緒十分激動。有時候,我們最大的希望、人性最美的一面,以及用愛打造的世界(天堂),會出現在喪禮上,在一個小女孩為另一個小女孩擦去眼淚的時候。
死亡會激發愛的誕生,所以天堂悄悄進入這些微小卻動人的時刻。死亡與天堂就像泥土與花朵,出現在人間的天堂裡也包含著死亡,讓天堂的美好流入此時此刻。儘管有死亡卻依然美好。
這一行,看到十個生命信念
十幾年前,我勉強加入家族殯葬事業,每天都跟悲傷、心碎、淚水、鼻涕和不太美妙的體液打交道。我經常是第一個去接遺體的人,也是最後一個離開喪禮或墓園的人,不分晝夜隨傳隨到。雖說這並非出於個人選擇,但我很慶幸自己出生在以殯葬為業的家庭,因為我可以運用我們這一行獨有的方式,找到原本不可能找到的信念,與死亡有關的十個信念:
一、 死是自然的生命現象,只要用健康的態度面對死亡,就能發現美好。
二、 死可以把我們打開,也可以把我們打碎。被打開的人會找到更多包容同情心、理解、體諒與他者的空間。
三、 死不能被忽視或草草帶過。死打開一個獨特的空間,給我們時間停下來反思生命的意義。讓死停下你的腳步,過死亡安息日,反思、冥想、盤點自己的人生。
四、 執著於天堂或來世,會使我們低估和忽略今生的價值,以及死的價值。活在當下能幫我們找到生命的美好,甚至是死亡的美好。讓死告訴你當下的人生有多美好,並心懷感恩。
五、 死的聲音是寂靜。擁抱這種寂靜,就能夠接受死亡。擁抱寂靜,不要無謂的填補寂靜。
六、 死亡負面論述使我們以身為凡人為恥。死亡正面論述邀請我們在有限的生命裡,找到真實的自我。讓死邀請我們在學習、成長與克服的過程中,拿出更多耐心待人待己。
七、 有時候,死亡與臨終是我們最接近天堂的時刻。死亡創造的群體感之中,有伊甸園的影子。在這些時刻仰賴群體感,感謝身旁的人。
八、 死是一種普遍的現象,讓我們看見他人身上的人性,給我們機會放下差異,團結在一起。在死亡的經驗裡,去愛那些我們原本不會喜歡的人。
九、 積極的懷念,承認所謂的結束並不存在,邀請故人重新回到我們生命。練習積極懷念,承認往生者從未真正離開他們所愛的人。
十、 擁抱死亡是好好活著的關鍵要素。越能勇敢面對死亡,就越能擁抱生命。
●死,打碎我們,還是打開我們?
作者:卡利伯.懷爾德
出版社:商業周刊
出版日期:2018年5月24日
●小檔案_卡利伯.懷爾德
美國賓州家族事業懷爾德葬儀社第6代傳人與合夥人,同時經營人氣部落格Confessions of a Funeral Director(送行者的告白)。曾登美國各大媒體版面,包括《赫芬頓郵報》、《大西洋月刊》、《時代》雜誌專文報導,以及NPR、NBC、ABC新聞節目專訪等。
延伸閱讀: